这首词是元兵攻陷临安(愁城指沦陷的临安)的元宵节所写这时作者
这首词是元兵攻陷临安(愁城指沦陷的临安)的元宵节所写。这时作者已隐居山中,前三句所写非目睹,而是想象的情形:首句写元骑兵战马(铁马)骄横,马身上还蒙着毡防寒;银花指元宵节的灯和烟火,放出的不是花而是泪。耳朵听到的是笛子吹出的番(旧时对西方北方边境各族的通称)腔,大鼓发出的番调,均不悦耳——不是歌声。总之,在沦陷的地方,耳闻目睹的情况都令人悲愁。下片转写自己在山中对灯独坐,回想故国过去情况:故国高台明月,明月照耀下的故都及下有高台的宫殿。最后三句分写三处:辇下,皇帝辇载下面,意指京师,此写京师景物,是由悬想临安(今杭州南宋的都城)元宵而联想起来的;山中岁月,是联想到自己避难山中所度过的孤苦岁月;海上心情,联想到临安沦陷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沿海地区,拥赵昰(读shì)为帝,继续抗元,作者心向往之,怀着一线复国希望。亡国之悲,故国之爱,个人的感受,三者就熔于一炉了。
永遇乐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
乙亥为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次年恭帝出降,宋亡。词为宋亡后的1278年所写。首两句写初晴,玉似的月圆,淡蓝色的云远,三句感慨:这样美好的春景,“谁主浮沉”?因此引起对临安未陷前春节情景的回忆:以前这时节总是微寒笼罩着玉宫园苑,西湖堤上温暖使人感到疲倦。晚间灯火辉煌,如同白天,看灯妇女的车子扬起香尘,使道路都看不清了。下面一转,写元军侵占后,哪知道元军不仅禁止烟火,夜间也不准通行,闹得满城愁风苦雨。下片“宣和旧日”到“能赋词最苦”,是拿李易安比喻自己。下片前三句,写旧时宣和年间,金人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宋室南渡迁都临安(今杭州),自然景物虽未大变,人事却不一样了。亡国之灾,两人是相同的。李易安在南逃时,家藏书卷古器全部散失,蓬头垢面,丈夫又死了,个人生活因家破人亡而悲苦不堪。她是大词人,在词中最能抒写国破家亡、个人生活不幸的灾难,所以刘辰翁说他每诵《永遇乐》,总“为之涕下”。两个词人的遭遇,在这一点上也是相同的。“江南无路”三句是联想到杜甫,他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困在那里,家室却在鄜州,他写了《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刘辰翁在江南大片土地被元军侵占后,流浪了三年,无家可归,因此与杜甫有同样遭遇,引以自喻,也很自然。可是这种苦处,有谁知道呢?结果只有空对残灯,睡不着觉了。这时听到满村敲鼓的声音,更增加自己孤独凄苦之感了。
文天祥 (1236—1283)
吉州庐陵(在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四年(1256)状元。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进扰,文天祥在家乡起兵抗元,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赴敌营议和被拘,逃脱了。之后在赣闽等地与元兵战,兵败被俘,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酹江月
驿中言别友人
- 外出旅游带上宝宝 儿童外出旅游安全注意事项[图]
- 曲则全委屈反能保全曲委屈枉则直弯曲反能伸直枉弯曲洼则盈低洼容[图]
- 熯(hàn)热说万物者莫说乎泽兑为泽泽水能润物润万物者莫润乎[图]
- 有尊即“侑尊”指献酒祭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死者的思慕之情[图]
- 韩愈的文集《罗池神碑铭》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一句而今用[图]
-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图]
-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语见《延平答问》[图]
- 年忽必烈大规模举兵攻打南宋年月忽必烈发布伐宋诏书任命左丞相伯[图]
- 多多怜悯被谗人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图]
- 千古文人侠客梦从曹植的《白马篇》到李白的《侠客行》再到金庸笔[图]